小島建築奇遇記
里埕設計工坊受邀參加 "2017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光明逕口村分展區" 。
以《小島建築奇遇記》為題,展現金門島上數年來的設計歷程,此次的主要參展內容,是以--從傳統社區到自然海濱的島嶼環境觀的設計展現:里院(自宅)、珠山大潭護岸改善設計、正義里社區活動中心、歐厝海濱公廁等四項設計。
(展期:2017年12月-2018年3月,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受邀參展人。我在二手書店展示室,2018年6-9月。)
演講文字稿
尹毓俊策展人:這一次挑了台灣三個非常強的案例,這三個案例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協會、水牛建築師事務所、里埕設計工坊)都是相當紮實的在土地上、在當地草根的進行每一步他們想做的工作。現在我們邀請陳書毅老師為我們做分享。
陳:各位關心深圳城市共生議題的朋友好!我們是來自570公里外,金門島上的一個小型景觀建築設計事務所,我們長期關注城市跟鄉村發展與保存的一些項目,以下我用「小島建築奇遇記」概括地敘述十年來我們探究的一點內容。昨天晚上回到逕口社區,跟菜館老闆聊天,他明顯對社區的未來感到期待和不安,事實上這樣的情緒我們特別熟悉,因為這跟身處擁擠城市廈、漳、泉之間,相對密度較低的金門發展情況有著相似之處。 歷史往往是可以借鑒的龐大資料庫,從體系、形態和流變中,設計者可以得到眾多的體悟。自明初洪武年間,呼應衛所城制度下的政策,就有產生了很多的濱海城鎮,這都影響著百年後中國沿海城市的治理與發展雛型,長駐的過程中促使我們做了許多在地的研究和想像發展。
這圖是葡萄牙水手在海上繪製的金門城,在近代還有華僑南遷、與家鄉互通有無的事蹟,經冷戰前線的禁錮後,於1995年則有金門國家公園成立。在這個脈絡之下,我們覺得從民居到鄉土研究、由公共環境到藝文環境的實踐準備是清晰可見的。近期陸續與跟地方NGO合作,我覺得這是未來趨勢,就是你不能再只關著門做建築,勢必要跟社會群眾做很多的溝通,試著激發出漣漪。 第一個案子是對民居的想望設計,對抗的「是否由標準圖來決定民居的未來」。這個是傳統金門的聚落,保存地很完整,裡面住著居民,但是要面對人口外流和老化的問題。傳統生活上人們嚮往住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面,這跟文化現代化進程有相當大的關係。我們在保存制度下面遇到一些折衝,有一些需要改進、有一些需要微小革命,保存制度如果沒有辦法與時俱進,有可能會造成不小的風貌上的災難。
在2011年我們買到這塊地,把它打造成自己的房子,這個房子有一個傳統的外觀,但是它有一個現代的理念的內部,我們希望從專業跟居住體驗下手,把這個居住體驗切實做出來。在這個村落有老的,也有帶著新式外觀的混凝土的房子,這是保存制度下所允許的詭異奇景。我們希望它有更和諧、更長期,跟社區、居住者有關的,我們取名為“里院”。 此構圖是室內立體的關係,包括樓梯垂直化的空間上的操作。這是秋天的院子。其實只有一小方的地,但是可以做很多事情。這是夏天的院子。事實上它只有150平方公尺,並不算太大,是傳統構成的合院。垂直化把上方的房跟露台做一些比較好的接壤,讓二樓的生活得以發生,但也自然是取自於傳統的路徑。當然,比較新穎的空橋、暖房設備是我們希望增設。這是一些設計施工的過程,二樓上有一個多功能的平台待客,與匠人一起工作。喬遷以後,至今邁入第六年了,有很多很多故事都繼續發生中。我相信這樣的傳統保存的再設計有一個比較好的做法。
2014年初我覺得應該把自宅當做範例推廣出去,恰逢台灣島上推出新銳建築獎,我們很榮幸獲得入選,是稀有的島外案例,這裡面有了安藤忠雄先生親筆給的鼓舞。里院目前也還在發酵中,因為我們覺得還有其它的社會上的問題需要改造。除了單體之外,我們也希望對於整體的社區規劃有一個更大的想像,包括對傳統跟農田、跟水環境有一個更清楚的關係,所我們取了一個叫“村衍舍”新金門厝的設計,建築上有節能通風采光的一些要求,整體社區資源也能多數被完整利用(見PPT)。
除了這些新型設計,老物件的修復也是我們擅長的,包括最近才完成的一個護龍厝的小房子。由於它的基地小,只能朝垂直化的發展,將它的前廳、房以及後落做了垂直立體的空間分佈。風可以穿堂而過,造成屋頂新的風情,是在後浦老城區中心裡面。 以下是幾個新式小住宅(見PPT),包括把現代化的一個合院的形態融入現代住宅,垂直樓梯的具節拍變化的停駐設計。這個是我最喜歡的(見PPT),它是居民的回饋,是屋主的小女兒畫給我的她對她新家的想像圖。到了最令屋主興奮的是這裡,要施工了,蓋房子過程中這是一個高潮,這是到快落成的階段(見PPT)和迫不及待的喬遷活動(見PPT)。
下面這個案子,是一處高地上的聚落,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做小住宅設計使我們有些十足的想像,包括克服這些高差等等,我們藉鑑泉州崇武城以及閩南特有紅磚的想法,蓋了一個我稱之為“三分在前、七分在後”高差的小住宅,目前結構體完成了。
另外一部分,在展場有一個出版品是我們做的合院圖鑑的研究,從梁思成和劉敦楨、林徽因、陳志華、樓慶西老師的實測研究以來,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但是在金門缺少這樣的傳建資料庫。我們便投入時間長期做了這些老項目的細緻測繪。在合院圖鑑這本書裡面,地方需要這樣不斷經營累積的研究。有一天,這本紅皮書很神奇地跑到法國去了,於是促成了我們跟巴黎美術工藝學校一個工藝學校的交流,他們幾個月後就為金門的傳建做了一個複製品的特別展。
事實上觀察這些國際建築師的發展生涯,在公共建築的議題一直是重點。我們其實也改造了一些項目,比如說像老的辦公廳舍,我們做一些綠覆的外掛的直升牆和綠屋頂,做的更有朝氣一點,這是落成以後的狀態(見PPT),成為重要的地標,也是縣府門口很重要的一個聚點。我自己稱它是金門中山北路的情調(見PPT)。然後綠屋頂,夜晚這個還蠻迷人的。除了設計之外當然要論述這個事情,經過很多推廣,這個是我們今年在做的事情。這個力量擴散出去,把工務局跟街道做新的改造,改造一些陳苛的問題,我們也跟陳永興老師做了這些設計。這是前方友善空間的改造(見PPT)。 這是我們隔壁村,騎個摩托車五分鐘就可到達的地方,是與林嘉慧建築師合作的項目,一處國家公園新建的公廁,我們用了一個關於古蹟修復時常用的簡單保護方法,叫做「覆屋」,使得單體建築物的造型,希望是海濱最簡易的設施,廁所數量也是最少的,在展場裡面有比較詳細的介紹,並且希望是一個可回收和保存的設計。落成以後是海濱的一個集會所,它不僅僅是公廁,也是滿足下去採集或撿拾活動,與陸地上交會的一個點。 有一些老街區的軟件部分是我們這幾年一直在經營的,包括跟地方的NGO—敬土豆文化工作室—做了一些合作在老街的商業調查,某一年曾把它轉化成一個展覽場,經過展示的手法,和今天深港雙年展一樣,是一個集合心智跟推廣提案,同時引起集體關注的思索過程。
同時,一方面里埕設計也協助了一處商業空間的立面改造,運用很簡單的工業材料把老街屋的立面做了改裝,形成新的商業販售的點讓人耳目一新。 “後浦老街屋改造計畫”是近期的,由設計者、建築師在城鄉發展裡面,退居在第二線協同研究者、人類學家的角色聯盟去介入,我們跟許多發動的單位做了很多密切的合作。在這個店屋計劃裡面,我們合作研究、等待並與屋主一起發想,然後產生一個新的共融的局面。目前經過一年,有兩三棟房子開始在明年、後年做陸續的改造,希望把這個街區做出好的示範性改建。
最後,一個階段性的結論是關於金門目前的發展定位,要新的火種源帶動一些事情,從上述的幾個面向裡,歷史文化和社區動力是我們關注的,設計者如何在這些時間、空間的捷徑下面借鑒這些經驗,然後試著革新改造它。它們始終是讓專業者一直思思念念的期望路線。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
本文為里埕設計工坊受邀參加"深圳香港建築雙城雙年展"-光明逕口村分展區參展的開幕論壇講座逐字稿。臺灣展區此次更有兩位前輩策展內容,丘如華老師-歷經三十年的大稻埕保存運動、陳永興建築師-水牛建築師事務所:向南方學習。深双展展場均不收費,展覽期間為12月23日至2月10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