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若問起本書的寫作動機,那得要回溯到剛自東京留學回國後,那一段在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任職的八年光陰吧!因為主持人郭中端老師的專長和經歷背景,以及她長期關注臺灣環境的角度下,中冶公司歷來做了許多景觀和文化地區規劃及再造設計;但當年本土文化意識剛抬頭,我在心裡總有一份空缺,時常會和同事們探討起「什麼是屬於臺灣的文化景觀設計」?
若問起本書的寫作動機,那得要回溯到剛自東京留學回國後,那一段在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任職的八年光陰吧!因為主持人郭中端老師的專長和經歷背景,以及她長期關注臺灣環境的角度下,中冶公司歷來做了許多景觀和文化地區規劃及再造設計;但當年本土文化意識剛抬頭,我在心裡總有一份空缺,時常會和同事們探討起「什麼是屬於臺灣的文化景觀設計」?
上世纪臺灣景觀建築設計因缺乏本土基礎研究和參考資料,多克難地採用日式庭園佈局而生疏地穿上閩南式樣的外衣,風格混雜且難以精準,認真者亦僅能去幾處私家花園和古蹟學習吧。又試想,如果有朝一日臺灣的文化出版豐碩,有許多在地性景觀和建築經典作品圖鑑可參考,未來的人們將會更有門路做學習和延續、提升自我文化的設計作品。以上的嘟嚷,經常是和同事何其昌先生的對談。
2005年決定遷居金門島,在那個兒時記憶裡的閩南原鄉聚落就出現在身旁,隨處可見的一群一群閩式傳統建築,初來乍到甚為戚動。幾年之問輾轉住過后湖、珠山,居住了一陣子便進開始有些想像─此地是難能可貴的地景之島,加上自身是美術系國畫組畢業、環境空間及景觀設計師、閩南文化研究所的多重資歷,要來完成金門閩南傳統建築測繪和精美圖鑑一事,應該是非我們莫屬。第一步的實踐在2013年冬天開展,我和外子陳書毅老師共同出版了《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獲得許多兩岸同好的回響。卻因其屬於公部門年度計畫的支持關係,該出版內容並無法完全依照自身意志。不過,我們實在受到上天眷顧,在隔年金門的家「里院」落成了。一書和一房的階段實踐,讓兩人有了落戶的歸屬感。
我們認真地將這類圖鑑出版當作是在金門的首要志業!但羞愧的是對於第二冊的內容,竟延宕了五年才重拾調査進度。我們在2017年自主啟動第二波的調査計畫,同樣以「宅第類型的金門閩南傳统建築」為調査記錄對象,深人到細部 「面的構成」。為了盡可能網羅適合的對象物、進行樣式分類,首先將屬於金門縣文化資產的民居建築全部納入,對象物就超過百餘棟;篩選、新發現、納人增補工作複雜,非常耗時。這過程究竟是不受年度時程限制的極大優點,只是兩側口袋會比較通風罷了。我們希望這樣的工作可以有更多後進可以參與,工作室在2018年即發出公告招募大學生於暑期進行密集的田野調查及測繪。金門的夏季氣候炎熱難擋,濕度與氣溫都很高,小隊伍多人前去各住家打擾,不一定受到屋主歡迎;聚落的狗兒很兇,測繪的地方總難是有人居住或是相對安全的環境。
所幸大家始終能懷抱熱情、齊心協力地去突破外部問題。尤其是遇到精彩的民居建築之時,可以發現大伙兒的眼睛個個發亮;歷經三個多月實地測繪、八到九個月修圖、十來個人把基礎圖面逐步完成。自費做調査總歸要花費不少銀兩,會希望爭取一些補助金。過程之中本來有機會搭上某些文化補助案,但當進人審査階段之後,接受到的卻是曠日廢時的合約修改。於是我們吃了秤陀鐵了心,並決定咬緊牙關來自費出版。
感謝接受我們幾次訪査的慷慨住戶們、幾期參加工作隊的夥伴們、幫忙悉心校正專用術語的金門傳統建築大木匠師陳榮文先生。衷心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當今閩南傳統建築修護、再利用事業,以及對於未來的閩風現代設計上有所助益。
李秀秀、陳書毅 謹誌
2022年秋 於後浦民族路43號辦公室
2022年秋 於後浦民族路43號辦公室
推薦序之一
秀秀要出書了,希望我寫一篇推薦文。我很高興地並不假思索立刻答應,但是才發現不知道她究竟在金門寫了什麼新書,回頭趕緊跟作者聯繫理解。原來一切的脈絡,從生活涉略、研究調查到設計態度,都是有故事的痕跡。
秀秀自東京回國來到中冶環境造形,待了八年,是我最喜歡的同事之一。早期與中冶合作過的日本大師們,她都認識,也受到他們的親炙指導。像是中冶做台東卑南文化公園遊客中心設計時候與已故國際結構設計大師渡邊邦夫丶室內設計大師坂本和正,以及協助中冶完成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等木造宿舍的知野伸一建築師,還有日本國寶級造園大師小囗基實等人。這些與大師合作的現場經驗應該都成為她獨立之後的設計養分。
千禧年之初,中冶開始在規劃台南關仔嶺碧雲寺的地景時,這是少數具有閩式傳統庭園與建築的新嚐試。當時的我正好從敦煌回來,親眼所見那石窟大岩壁上懸空的木構造給我很大的震撼,我試想在碧雲寺十七米高差的水泥牆上做銜接木梯,當下決定把這重任交给秀秀。一來因為她有國畫的美術底子,二來她從小住在臺灣傳统的閩南式合院裡,相信她有出眾的靈性將這看來多重的經驗融合為一體。幾年後她也不負眾望地把這個新地方設計完成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宜蘭仁山植物園的中式園林和亭台等地景設計,也是她的傑作。
可惜的是秀秀離開中冶後,再沒有第二人能像她這樣,可以把中式和閩式的風格融入新台式的設計,非常遺憾!雖然她遷居到金門的決定,讓我至今還耿耿於懷,但是知道她和書毅陸續地做了使我非常欣慰的一件事,就是把金門的閩式傳統合院建築,做了徹底的實際測繪。這是不得了的志業,需要經年的調查研究為基礎,以及極大的意念和耐心!在修老房子時,除了文資收集,建築圖面的收集也非常重要。但是當遇到日式老宿舍之時,也許有機會找到興建時的舊圖,而對於民間的住宅方面是幾乎不可能有這些資料。這本書的出版在閩式建築的研究上,無疑是十多年來她們立基於金門島上更深入的努力,對未來的金門傳統民宅修復工作真是一劑強心針!現在我能相信秀秀和書毅的合作著述是一樁上天巧妙的安排。
郭中端/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推薦序之二
2005年遷居金門島的秀秀和書毅夫妻倆,透過極大的耐心與願力,多年田野的行動,完成了這本當代金門實存空間的田野紀錄,體現台灣當代閩南建築實存空間的多元真實存在,其再現於圖紙空間之中,除作為學術研究的基礎,讓大眾透過圖說栩栩的詮釋說明,更深一層地透過金門合院閩南傳統建築,認識金門的景觀環境與風土人文。視為大眾理解傳統建築的賦權行動,讀者將會感受到作者在每個田野現場測繪的汗水,滴落在金門島這塊土地的聲音。
打開此書,會發現作者細膩地在圖紙空間描繪了一筆筆金門合院閩南傳統建築的樣貌,標註了金門傳統建築術語詞說明,並由紅磚的民居文化、就地取材的地域風土景觀的敘事開展,時時迴盪著「什麼是屬於台灣的文化景觀設計」的大哉問。
秀秀於兒時住在台灣傳統閩南合院的空間經驗,這份空間意識的養分,深層轉化探討家的意向性或為家園的場所精靈。本書中揭示,民居建築不僅對於使用需求的滿足,也是氣候風土的適應。主人家的意念與眾多匠師職人的技藝創造、宗族文化與血源凝聚力的神聖場域,極具空間的社會性特徵。而民居建築在當代的演進,著實體現於秀秀與書毅在金門自家宅院「里院」建構過程中,更在生活日常的經驗中實踐。
從地景的視野去理解,作者以國畫美術的底子,探索牆面的構成(面的構成)深入到紅磚大厝的多層立面與細部樣式。如同書中所述,構成一幅幅閩南大地的卷軸,也是家園的書寫。本書談及地處金門島季節性的乾濕差異甚多的氣候因素,紅磚大厝的配置與社會性的作用,到裝飾樣式的人文風景;在多層建築立面的構築方法、地域材料的磚石土木瓦的互生關係、構成樣式風格流變的梳理間,也見證閩南生活的時代變遷。
田野測繪的意義是身體的家園書寫,更是空間賦權的具體行動,透過這套精美的圖集分類與詮釋文化景觀的本能建築探索,除了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賦權行動,尊重多元化的建築環境,回歸人與環境的關懷,亦是台灣當代民居建築設計的重要參考。
何黛雯/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發起人